生猪价格的不规则、周期性波动,与生猪养殖的自然特性密切相关。生猪价格受到其繁殖周期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时间间隔,猪肉消费的季节性变化一般是按12个月进行,但生猪繁殖到出栏至少需要17个月,包括母猪生长至7个月以上才能配种,怀孕期4个月,仔猪出生到育肥出栏最少需要6个月,合计起来一个完整的过程大约需要17个月。这样来看,生猪的繁殖时间和市场需求时间会有很大差异,出现两者之间时间周期的不同步,往往造成生猪市场价格的不规则波动。同时,气候变化影响猪粮、畜禽的疫病发生不确定性比较高等情况交织在一起,进一步放大了生猪不规则的周期性变化。
生猪产地交易市场价格形成
生猪产地收购市场价格形成:生猪收购市场的诞生主要为解决贸易需求和供给过剩的问题,由于买方垄断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造成了贩卖方控制收购市场生猪价格的局面,贩卖商压低收购价格主要采取联合等形式。当地农户是生猪收购市场的主要供给者,收购商是生猪收购市场的需求者,收购商根据目标地区的顶期销售确定收购量,再根据农户供应量来决定收购价格。由于我国生猪养殖者分散、数量众多、集中度低,农户无法有效联合,相互激烈竞争,导致生猪市场价格下行。
生猪产地零售市场价格形成:产地生猪市场的需求主要由当地收入水平、人口数量、猪肉加工能力、消费者消费习惯等因素决定,相对于供给,其更加稳定,因而生猪产地零售市场由产地消费者主导。从流通视角来看,产地生猪市场零售价格波动,较少受到流通因素的直接影响,却不可避免地受到流通因素的间接影响,正是由于生猪流通成本高,加之易腐,其对生猪市场流通技术的高要求,决定了很多生猪养殖者被迫选择产地生猪市场进行销售。
生猪批发市场价格形成
产地生猪批发市场:产地生猪批发市场同产地生猪零售市场相似,但与产地收购市场有较大区别。生猪收购市场需求方主要是大批量收购商,其收购生猪主要销往外地,而批发生猪市场需求方主要是生猪贩商,其单个生猪需求量介于生猪零售市场和生猪收购市场之间,其批发生猪主要用于本地各社区销售。产地生猪批发市场价格形成方面,由于其供给者为直接生猪养殖户,需求者为众多生猪分销贩商,生猪价格受供需影响较大,其生猪价格区间应介于产地生猪零售价格和产地生猪收购价格之间,且山于生猪的特殊性,个体批发量不会太大,故供需双方皆对生猪价格敏感。生猪零售市场的需求情况,会快速传递到生猪批发市场,其价格变化快,能够及时反映生猪零售市场的供需状况。
销地生猪批发市场:作为生猪批发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销地批发市场,在其开放的运营中,偏向于生猪价格的完全竞争;同时生猪市场价格信息传播时间短、范围广,市场内各种生猪交易状况即为供需状况的反映。生猪交易各方信息、内在价值以及市场交易环境共同影响销地生猪批发市场价格的形成。这里的市场交易环境主要是指生猪山生产地到销地批发市场之间的流通成本,即运输费用、途中耗损、储存成本等。生猪批发市场中交易实现的过程,从供应商的角度来看,就是制定一个包含预期生猪利润最大化的交易对手能够接受的价格。销地生猪批发市场是生猪流通价格实现的重要一环,由该市场所决定的价格已经包含了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以及批发商的利益,从而形成消费者可以接受的价格。
生猪终端零售市场价格形成
生猪超市直供模式:生猪超市直供模式是指生猪的采购、储运、配送和销售,完全由超市相关业务部门负责,超市充当产地收购商、中间配送商、终端批发和零售的一系列职能。生猪超市直供下,为减少中间环节从而降低生猪的购进成本,超市会选择直接从生产基地购进生猪。收购价格由超市和农户签订,由于超市需要稳定、安全的生猪供给,故超市与农户的博弈相对均衡。然而,由于其一体化的供应模式节约了中间环节耗损和交易成本,从而使得超市直供生猪有较高的毛利率。
生猪农贸市场模式(包含生猪超市供应商模式):买卖双方根据农贸市场上需求量、供应量进行“讨价还价”形成生猪农贸市场的商品价格称为生猪农贸市场价格。以消费者和生猪供给者(从生猪批发市场批发生猪)互通有无为目的,在一定区域内,农贸市场以生猪为交易对象进行零售现货交易;生猪超市供应商模式也类似,由生猪超市提供交易地点,生猪供给者供货。生猪农贸市场上交易者主要是当地生猪贩商和城镇居民,具有地方特色,市场上每笔交易都是买卖双方直接交易,成交量相对较小,且交易成功后面对面钱货两清。农贸市场生猪价格具有明显的地区差价、季节差价和时点差价。生猪养殖的区域性、消费的普遍性和集市贸易的范围决定了地区差价,导致市区核心区域生猪价格高于郊区生猪价格;生猪养殖的季节性和消费的常年性决定季节差价;同一生猪在同一市场上各个不同时间点的价格各不相同说明了生猪的时点差价。生猪供求矛盾对生猪集市贸易起调节作用,影响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最终影响生猪养殖户的决策。